最新消息!最後一梯次5/26第七梯次請儘速報名!賞螢採果樂遊去!
           
                                                                                                                          
           
                                                  
           
                                                  

        那瑪夏區面積
252.9895平方公里,東鄰桃源區,西鄰臺南市南化區,北接嘉義縣大埔鄉、阿里山鄉,南連甲仙區;是高雄市的三個山地鄉鎮之ㄧ;那瑪夏區舊名瑪雅,原為南鄒族卡那卡那富群居住地,在日治時代稱為「瑪雅峻」,二戰後稱為「瑪雅鄉」,1957年間,鄉名更改為「三民鄉」,並於200811日正名『那瑪夏鄉』(取楠梓仙溪之舊名),20091225高雄縣市整併更名為『那瑪夏區』。

        那瑪夏區擁有多元的族群,包含了鄒族、布農族、排灣族、泰雅族及客家和福佬人,共同交織出不同的文化樂章,尤其是原住民的傳統特色文化更是那瑪夏的文化瑰寶生命力,當您沿著全台第一條生態保育河川,先人引水的....楠梓仙溪左岸進入那瑪夏,部落的神話傳說也正邀請您一起放慢腳步,慢慢漫步欣賞高聳入雲天的樹木和青翠茂盛的森林,體驗原住民神靈傳說及祭典風俗,預約一場部落流傳的神話故事正開始訴說著...

那瑪夏區守護神那瑪夏區為山地區,原住民以布農及鄒族為最多,由於居民大都信仰基督教,在聖誕節時,有舉行慶典活動 。

  布農族的腳印是指「 人 」的意思。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是由布農族人(Bunun)、精靈(Hanidu)、天神(Dihanin)所組成。布農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之一,語言系統是屬於南島馬來語系,民族體型屬於原馬來群,我們祖先大多住在高海拔的中央山脈地區,是名符其實的高山原住民。

  種祭早期布農族人以農耕狩獵生活,祖先以小米為主要糧食,所以特別重視農耕季節的儀式。開墾播種祭是冗長的祭典,其中包括:開墾祭 (Mapilao) 、拋石祭 (Psinaban) 、撒種祭 (Inpinagan)等三種祭典儀式。播種祭讓祖先珍貴的農業技術、對植物的認知及對季節的經驗,在隆重的祭典儀式予以保存和傳承。我們祖先最有名的傳統歌謠:祈求小米豐收歌(Basibutbut)就是在這個祭典演唱。

  祭儀歌謠授獵和農耕是布農族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為了祈求平安和豐收而衍生了眾多的祭典,祭儀歌謠成為與天神溝通的管道。這種歌謠具有特定的宗教功能,吟唱時設有繁雜的禁忌規定,莊嚴肅穆的低吟合聲中,不但彰顯內斂沉潛的民族性之外,更說明布農族人遵守祭儀約束的執著。在過去的歲月,祭儀歌謠是不能隨便被演唱的。在隆重的祭典儀式予以保存和傳承。我們祖先最有名的傳統歌謠:祈求小米豐收歌(Basibutbut)就是在這個祭典演唱。

  童謠與世無爭的山林生活和成人豐富的音樂歌謠,讓布農族的兒童擁有難以忘懷的音樂童年。童謠的內容大都以兒童生活遭遇、生活情趣及成人口傳神話為主。描述方式以簡單易懂的對答、對句等語文遊戲,我們的祖先將古老的神話及智慧的語言以有趣的童謠方式口傳給後代,這種具有教育功能的童謠,使布農文化在歌聲中不斷的延續和創新。